一段传奇!深圳生出了中国最强街道办!
2019年05月28日 22:51:49
164 功夫财经

文 | 朱昌俊  时事评论员,公号“西部城事”联合创始人

与北京、上海相比,深圳在研发投入上的特色更表现在结构上。

随着摩擦中的技术战加剧,深圳一批科技企业首当其冲,这是“树大招风”的必然。

深圳四十年来的发展经验,包括华为等民营科技企业崛起的经验,尤为值得认知梳理和总结。

“先是中兴,后是华为,再是大疆,美国发起了一场与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办社区之间的battle。”

随着近日重点话题升温,网友在段子上的创造力又派上了用场。以上可能是最近几天传播最广的一个段子。

虽说是调侃,但南山区粤海街道办确实是牛到让人咋舌。有分析已经指出,这个仅有14平方公里的街道社区,孵化了87家上市公司,诞生了马化腾、许家印两位全球华人首富。

f64e-hxntqyy0641510.jpg

如果把眼光进一步放大,可以发现,粤海街道所在的南山区其实早有“中国第一区”之盛名。据《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显示,在全国前十强区中,深圳就占了四席。排名第一的南山区之外,还有福田区、龙岗区、宝安区入选。

而粤海街道也好,南山区也罢,其背后都是深圳实力的彰显。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6个90%”

粤海街道孵化的一批顶级科技企业背后,是整个深圳在研发投入上的高强度。

2017年,深圳科技研发投入总量超过900亿元,占GDP比提升至4.13%,总量仅次于央企、高校、科研机构如云的北京、上海,强度仅次于北京。其中仅华为一家的研发投入,就超过全国25个省市。

不过,与北京、上海相比,深圳在研发投入上的特色更表现在结构上。前两大城市或者说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研发投入,主要依靠高校、科研机构、国企,而深圳则主要是靠民营企业。

研发创新方面,深圳有“6个90%”的特点: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高强度的科研投入,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深圳有效发明专利5年以上维持率达84.99%,高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PCT国际专利申请14058件,稳居全国各大中城市第一位,实现“十五连冠”;因为技术加持,深圳也是全国GDP含金量最高的城市之一。

4555-hxntqyy0641567.jpg

当然,华为、中兴、大疆等深圳本土科技巨头熠熠生辉的背后,更是一个庞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生态。2018年,深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00多家,累计达1.44万家,总量仅次于北京,超过广州、上海。

就连深圳的独角兽企业,也都表现出鲜明的技术驱动气质。有统计显示,虽然深圳独角兽企业数量不算多,但技术驱动型的独角兽接近一半。

因此,调侃归调侃,就在科技软件领域的实力而言,随着摩擦中的技术战加剧,深圳一批科技企业首当其冲,这是“树大招风”的必然。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这也是对深圳硬实力的一种“认证”。

四个成都的上市公司市值

没有资源禀赋,没有人才优势,乃至连城市发展空间都要靠填海。这种先天性的条件限制,必然要求深圳要发展就必须“拼出一条血路”。除了向技术借力,另个一重要路径就是要利用特区的定位,率先解除体制机制上的束缚。

今天人们都习惯称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特区,但这个称谓可不是简单封一个头衔这么简单。

比如,在今天看来都稀松平常的一些市场经济形式:最早的人才公开招聘、工程招标,住房商品化、土地拍卖,以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中国内地第一家外资企业,都是在深圳诞生的。

另外,与华为等民营科技企业崛起直接相关的允许科技人员凭技术入股公司的制度,也最早是在深圳取得突破。

可以说,王石、马化腾、任正非、王传福等一批本土企业家的诞生,都离不开深圳在体制机制上突破为创业创新缔造的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

也正是得益于体制机制的改革突破,深圳今天才成为拥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本土民营企业最多的城市。随便举几例:华为、万科、腾讯、比亚迪、平安、招商等等,哪一个不是如雷贯耳。

e46c-hxntqyy0641625.jpg

▲深圳腾讯总部

另外,深圳也是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地方。光粤海街道就有近百家上市公司,足见其实力。

据中国基金报统计,2018年深圳上市公司总市值再破10万亿,在全国仅次于北京,相当于4个成都或近6个西安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如果扣除央企之后,深圳的总市值仍有近9.5万亿元,超过北京的7.5万亿元、上海的6.04万亿元,居全国第一。

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

谈及“深圳奇迹”,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地方,是它的移民文化。

作为最年轻的一线城市,从40年前的小渔村发展为今天的国际大都市,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有说法称,世界上所有最伟大的城市,本质上都是移民城市。比如纽约、香港、东京等都无不如此。

在中国内地,一二线主力城市都受益于跨区域的外部人口流动,但要说移民城市属性最强的,还是非深圳莫属。

有数据称,深圳移民数量在98%以上。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涌入,在奠定城市活力的同时,更为城市持续输送着创新发展最需要的人才。最近有分析者指出,在清北复交等国内名校毕业生中,深圳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城市,华为、腾讯两个最受名校欢迎的企业,也都属于“深圳造”。

24b7-hxntqyy0641670.jpg

▲2018年清北复交浙的毕业生统计(包括本硕博三个类型的毕业生)

近几年风起云涌的“人口大战”中,尽管深圳的落户门槛较之于二线城市还是偏高,但人口吸引力却依然不减。2018年,深圳以近50万的新增人口高居全国城市人口增量排名第一位。

4c2d-hxntqyy0641715.jpg

更重要的是,移民城市天然具有更多的创新创业基因。城市的一切都是建造在“新人”的基础上,文化、关系都是“新”的,传统包袱少,创新创业在体制机制上所受到的束缚和障碍也自然相对要少。

城市的开放、包容和对新事物的接纳程度也表现得相对更好。这从“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中也可见端倪。另外,移民本身也往往更具拼搏和创新精神。

不少人在分析深圳的发展潜力时,都认为深圳的老年人口占比最低,人口结构有优势。其实,相较于年龄结构上的年轻化,深圳因移民而兴在市民文化、创业创新文化上所呈现出的“新锐”意识,更是这座城市的瑰宝所在。

深圳的短板和考验

当然,深圳也不是没有问题和短板。像在2002年,深圳就因为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而引发广泛关注;近年来,高房价也对一些产业带来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再比如,在科技领域,最受诟病的一点就是深圳高等教育资源缺乏。一个常被引用的数据是,深圳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居然直到2018年才突破10万,不仅大大低于广州、武汉的百万级数量,也比绝大多数省会城市要低。

40b1-hxntqyy0641782.jpg

这些年,深圳逐渐加大了高校资源的补短。去年提出未来10年,深圳计划投入1500亿元,集中资源办更多高水平大学,力争到2025年高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在校生超过25万人,成为高等教育强市之一。

近年来,除了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自建高校,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以及伯克利等世界级名校也纷纷选择在鹏城设立分校。

不过,从过去四十年的发展经验来看,深圳过去在大学、央企资源等方面的缺乏,也在客观上造就了在人才招揽和在科研投入上的“舍得”精神。

比如,华为至今都被不少人误认为是国企。因为一家如此重视研发投入的企业,居然是一家民企,不管是资金实力还是投入意愿,在民企中几乎都是难以想象的。在这一点上,像华为这样的民营企业,其实也在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深圳在民营经济上的成功。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出现的摩擦及科技战,让华为等深圳企业站上了国际局势的风口浪尖,颇显宿命意味。这是对深圳的考验,也是对深圳过去四十年来改革开放成果的一次“检验”。

当此之时,深圳四十年来的发展经验,包括华为等民营科技企业崛起的经验,尤为值得认知梳理和总结。它或是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深圳乃至整个中国都可以也应该深挖的资源。

最新评论(0
生活、科技、吐槽
总篇数
0
粉丝
4
+ 关注
精华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