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律”是长期建设的过程
2019年12月26日 09:39:17
87 王智远

timg.jpg

我特别羡慕一种人就是“说到做到,立刻行动”。

自律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不仅仅需要用大脑来控制灵魂,而且还需要身体的毅力去束缚。

成长的路上,请逼迫拥有自律的能力,

因为自律的人不一定成功,

而不自律的人一定不成功。

中国古人有这样一句话:“勤者可成事,惰者可败事”,

因此可以看出,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守住勤,戒掉懒惰。

在自律的人眼里,他们结果导向非常的明确,好像没有什么可以做不到的,一旦确认行动目标,便不在有动摇之心,想法设法的围绕目标去展开行动。

而那些不自律的人反之会围绕目标默默的在心中给自己设定“障碍”,觉得事情困难,寻找理由去推脱,最终不了了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律”和“懒惰”是兄弟关系,自律是让人拥有“向上的力量”,懒惰则是一种堕落,是”向下的“,它好比是精神的腐蚀剂,慢慢的侵蚀着自己大脑和身体。一旦背上了“懒惰”的包袱,“自律”也就离自己更远。

 01 

人为什么会有“焦虑”的痛苦

从某种层面上分析,多数人痛苦和焦虑的本质是“欲望太强,本事太小,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一旦对一件事情的结果有所失望,就会陷入这种情况之中。

生活为什么会变的艰难,人为什么会痛苦,归根结底的原因,不是人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了,外界信息的干扰,给年轻人造成的困惑越来越多。

何以治疗”痛苦与焦虑“,多半人会回答,”读书“和"学习",其实这种方法并不是适合所有人。

在成长的过程中,最怕的不是没有上进心,而是不加以束缚自己的思想,我们最需要努力的方向是在寻找未来目标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认知,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想好自己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痛苦和焦虑的本质”其实是人情绪背后“释放的真实信息”得不到满足,在生活中,这些真实信息是存在变动的,一旦产生变动,那么我们对环境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感觉,有了不安全的感觉,心理就会有了情绪,一旦情绪失去大脑的控制,就会产生痛苦。

从文化角度分析,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实就是告诉我们焦虑是人性想要生存更好的情绪之一,当我们感到痛苦和焦虑的时候,人就会需要思考我们到底焦虑背后“真实的需求是什么”。

比如慢慢到来的人工智能,AI时代,很多的企业家就会产生焦虑,企业该如何结合社会需要进行合理的转型,从哪个方面切入,抓住市场机会。

一批个人也会产生焦虑,担心自己的职业存在危机,

AI,人工智能到来,是不是需要想想机器不能做什么,我们怎么样和机器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等。

“过度的痛苦和焦虑”其实反应是“我们过度的担忧”,这种担忧往往是“没必要的”。造成过度的担忧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差”。

虽然我们都生活在互联网社会,但是每个人掌握的认知高度,信息都是不匹配的,所以当我们恢复平静的内心,拥有适度的焦虑,就会逼迫自己去学习,大脑进行思考问题的本质根源,这样才能消除内心的焦虑因子,才能把焦虑和痛苦转化成为价值最大化。

“焦虑”和“痛苦”好比人“感冒”“发烧”是一样,需要医生寻找“背后病因”的根源,找到根源,针对性用药,才能治愈。其实,当我们把焦虑转换成审视自己“内心的需求”的时候,焦虑就可以有一个路径的疏通,从而内心就会变的安定。

痛苦和焦虑其实是有必要的,这些”必要“会让我们不断的去奋斗,去寻找方法,但是不能总光去思考,要付出行动,行动的背后,要善于去发现“痛苦和焦虑”的真实需求。

 02 

如何治疗“焦虑”“痛苦”

焦虑背后是情绪,寻找产生情绪的根源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互联网行业今年非常的不景气,众多的大厂都在逐渐优化团队,我一个做新媒体的朋友就深陷其中,在他接到通知之后的第3天办理的离职手续。

离职后喊我一起吃的饭,他一顿吐槽,自己在企业做了3年,优化只需要3天,当然他也拿到了自己理所应当的赔偿。但是在半个月之后,自己就陷入了”焦虑之中“,焦虑的是投简历,却不见回复,无回复,就扩大了自己的岗位边界,开始了盲头,现在一个月了,始终还是没有碰到合适的,要么是一面之后就再无音讯。

前些天,我们又沟通,他说:我晚上睡觉都睡不好,都在”投简历的“梦境中,这两天每天都是8点钟就起来了,起来后开始投简历。

我想这样的问题可能您也会感同身受过,我跟他说,”是不是你简历的问题呢“,或者”投递的岗位和自己的简历不匹配呢“,要么是过年了,“企业目前都不招人”,你要不过年在试试呢?有没有想过。

我看了他的“简历”,5年的工作经验,但是毫无竞争力,但是他个人是非常有才华的人,却没有通过简历突出来。相信这也是很多离职后想快速找工作的人遇到的巨大的痛点,全靠面试突出自己的优势,殊不知简历才是基本的敲门砖,简历不过关,HR业务部门也不可能给机会让你去面试。

抽了一下午的时间,我和他一起在咖啡厅沟通后,得知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想要的目标。优化了自己简历,并且将以往做过的案例和自己取得的成就写了出来,汇总成最新的履历,然后帮他确认工作的方向,到底是做”新媒体运营”还是“内容输出”,还是“活动策划”,之后开始投递简历。

昨天给我发信息,智远,我找到工作了,而且上次修改完简历,约面试的还不少,offer已经拿到,我也替他感到高兴。

智远大致盘点了一下,世界上大概有四种同样的焦虑的痛苦:

第一种焦虑的痛苦是叫做:

知识多的学不过来的,面临的问题是”永远学不完“。背后其实是”没有目标的盲目“造成的,这些人如何解决这个焦虑,就是”考证“,只有拿到”证“才能解决病因。

第二种焦虑的痛苦是叫做:

才华配不上梦想。”成名要趁早“的功利性急切,伴随摆脱”阶层固化“的热切愿望,催生着一些青年人的焦虑,这些人总是有害怕落后于人后的心里,担心自己跟不上节奏,而被淘汰。

第三种焦虑的痛苦叫做:

不确定的烦恼。比如正在兴起的AI,机器人写作,采访,分发替代新闻工作者,麦肯锡报告中指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达到1270亿美金,全球800多种职业会被自动化,大批岗位可能面临失业的威胁。

第四种焦虑的痛苦叫做:

牛人开不起”杂货铺“。趋于”万物互联网“的时代,”打破专业界限无所不知“是”牛人“们引以为傲的资本,但是就算一肚子”杂货“,还是摆脱不了知识的焦虑。

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优秀的英文教师因为体弱而上网求医,久而久之,自己也学成了”网络医生“,但私底下她却喜欢将不同的疾病和自己”对号入座“,就像是患上了”强迫症“一样。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追求上进,人人都会焦虑,人人都有深深陷入”焦虑的痛苦“中的情况,这些焦虑背后的压力其实不只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还有自己加诸给自己的。智远认为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敢正视,正确的处理焦虑的方法有三个方面:

1.优先处理情绪

比如可以让自己找一个空旷的地方放松,或者是旅游几天,睡几天懒觉,尽可能让自己慢下来,情绪是焦虑背后根源的基石,不处理好情绪,什么都处理不好。

2.学会放松和放弃

比起看到别人的成绩羡慕嫉妒,更要学会的是认清自己,分析原因。一件事情别人能做到,自己做不到的原因所在是哪里?然后尽量降低标准,先完成在追求完美,这样日积月累才能提升自己,改变现状,切勿可急于求成,接受自己当下的状态,然后慢慢改变。

3.学会倾诉

部分人的焦虑是因为周边事情影响的,比如同事业绩的压力,加班的时长,效率的低下,自己能力的不足,领导的打击,对象的不理解,家庭的压力等,如果是这样,静下来之后,可以尝试去找最熟悉的朋友进行倾诉,把自己认为不舒服,难受的事情说出来,可能就会降低自己的”焦虑和痛苦感“。

4.找到根源,制定方案

有些事情的焦虑和痛苦是”心态“上的,放松就不会有,有些”焦虑和痛苦”是来自于“成长”上面的,比如智远前段时间去考试传播学,在考试前几天我就产生了焦虑,在寻找到根源之后,我就针对考试制定了学习提升的方案,通过刻意的联系,最后拿到了好的结果。

追求完美的人永远都会“不幸福的”,几乎所有的焦虑背后都是因为自己“努力的不够”,才华不够,“能力不足”这些情况。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俺也一样”,没有人会在乎你把电线杆底座擦的有多亮,也没有人真的记得你出错的时候有多丢脸,当自己的欲望大于想要的高度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不妨降低下自己标准。

 03 

“将焦虑和痛苦转化成为动力”

搞清楚自己到底是焦虑还是恐惧

心理学家认为:焦虑通常是伴有躯体性障碍的,而恐惧是单纯的心理恐惧。

比如:”我害怕社交“”我害怕蹦极“,”我害怕蛇“,这些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而焦虑的痛苦就不一样,反之更为严重,说直白点,焦虑是想到了问题的所在,还懒得行动,脑子想要的多。

知识付费领域有一句广告语:一天不求知,心里就不安。

这句话直白的表达了知识焦虑的状态,因为”担心别人懂的东西自己不懂“,因为”辨别不了自己真正需要的“,因为”未来充满了变数“等原因,人们把自己淹没于信息的海洋,就成了一种普遍的焦虑特征。

那么当我们分清自己到底是焦虑还是恐惧后,如何将这种情况转化为自身动力呢?智远统计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欲望

不要把目标,期望值设定的太高,智远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学会行走,不要想着奔跑,尝试松一口气,静下心来,积极调动注意力,把目标降下来,先围绕低目标展开有效的计划方案,然后付出行动,就好做一个较大的social一样,先完成框架,在完成全部。

2.专注当下

尝试着把所有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中,专注于更大效率地实现资源能量的最优部署,充分利用”思考焦虑的时间“用来”提高时间“利用率,把焦虑变为动力。

3.坚定意志

没有意志力其他的都白谈,网络上一句流行语言,”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眼一看原地杵“。

任何一件事情,倘若目标明确,方法正确,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坚定自己的意志“,相信自己可以的,但是也需要时间的沉淀,就像竹子一样,泥土低下的竹笋需要长好几年,才破土而出,然后才有一个月几米的速度。

 04 

“有了动力,还要有耐心”

”自律不是一天养成的

有了动力,还需要培养耐心与专注力”。

培养自律的好习惯要从培养“耐心”开始,”你连一篇5000字的文章都不愿意用心看完“,长这么大,”你连一本书,都没有完整的读完“,这些都不足以培养长期的“耐心”。

试想一下:

有了动力,没有耐心,何尝有后来的自律一说?所谓的”耐心“,就是维持”内心自洽“的能力,智远大概分解如下:

1.时刻铭记自己的主要目标。

2.欣然的为之支付相应的成本。

培养自己的耐心和培养创新能力是一样的,都属于玄学命题。

网上有太多相关的工具和书籍,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作者和专家都是真正的精英,培养耐心,有的认为是寻找自己喜欢的事物,并尝到一点点的甜头,然后自己就会坚持,有的人认为,遇到事情冷静5分钟,让自己慢下来,就是培养耐心。

而智远认为,

他们提出的方法论或者仅适用于”自己“,谈不上所有人都能够一样。

培养耐心的根本就是让自己在有动力,有意志的基础之上专注。

我们的注意力就像是”探照灯一样“,它一次只能照到一个地方。比如,自己一边听音乐,一边做方案,其实自己不是真的在一边听音乐,一边做方案的,只能说,”有时在听,有时在写“,大脑在不断的切换,自己以为在高效的利用时间,而事实是,在低效率的利用自己的大脑。

所以根本的问题培养耐心,就是要让自己专注。我们总是在几件事情之间来回切换自己的注意力,即便不是同时做几件事,同时想好几件事也一样在让注意力的探照灯疲于奔命。

更高一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在执行不同的任务的时候,尤其是脑力上面,比如写作,记忆,背诵等,大脑运作的方式都是不同的,例如,感性和理性思维点亮的是大脑不同区域的神经细胞。

因为当自己在听一段课程的时候,突然接到同事的电话,然后结束又回来读书,其实只花了2-3分钟时间,但是你回去再去听课程,可能前面所讲的80%并没有记住,为什么,因为在这几分钟里面,大脑突然接受到来自外界更高的指令,回来之后,还没有调整好状态,就会显得不耐烦或者厌倦,大脑的状态就会改变,然后就会形成一个循环。

所以智远认为,想要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

其背后先要找到自己心中某个事物“焦虑的本质”,让自己“抓住焦虑”,先抛弃情绪,然后找到真实需求的根源,针对根源目标做拆解,一步一步的围绕目标去进行努力,知道哪些方面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方面是自己不需要的,然后进行聚焦,聚焦之后就要长期有耐心的分段专注或者长期专注。

最后共勉:

1.你如果问我,金钱能解决一切焦虑吗?我会说“能”。

但是有钱的前提是需要解决“怎么让自己变有钱“的焦虑,这个问题解决了,可能就解决了“自己为什么没有钱”的焦虑了。

2.“找到没钱的焦虑的根源所在”

当自己发现自己“没钱”的焦虑是因为技能不全,才华不够,或者其他某个原因造成的时候,也就意识到自己问题的根源和重要性了,把这些技能,才华,某个方面训练到炉火纯青,形成了“有效的护城河”,建立壁垒,可能“金钱”也就来了,所以,世界上多半的有钱人都是非常的宽阔的智慧和开阔的眼界。

3.有钱的人,多部分都是有耐心和自律的

低质量的勤奋和高质量的勤奋,中间的差异在于“认知的高度”和自己看到的不同事情的角度,你可以看到那些成功的人士,多半有这3个习惯,一.按时起床,按时休息,培养清醒的头脑。二.写每日计划,让自己每日精进而不浪费时间。三.做事情有原则,有底线,“培养自律”是长期建设的过程,希望你有。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

最新评论(0
生活、科技、吐槽
总篇数
0
粉丝
4
+ 关注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