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马男》到《约会恋爱》,“丧”文化与迷惘的8090后】
在成功学至上、标榜勤奋努力的时代,竟然有导演拍了部洗白“啃老族”的剧,还把他们美称为“高等游民”?
小娱说的不是两年前那部很火的日剧,而是近日在国内上线的翻拍版《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除了女主人设有改动之外,剧情和原版高度还原,描述35+啃老男和29岁还不通人情世故的精算师,因为对谈恋爱不感兴趣,而缔结了令人大跌眼镜的“无爱婚约”。
目前该剧在腾讯的点击量已经破亿,反响还不小。没看过的观众估计心里都要打问号:编剧真的是一本正经地鼓励“三观不正”么?这种剧是不是只是哗众取宠而已?
然而,近年来在国内风靡的英美日韩剧,从《马男波杰克》《废柴舅舅》到《人渣的本愿》,似乎都在传递一种自嘲且自得为废物的“丧”文化,为何观众们还看得津津有味、大感共鸣?
不想上班有社交障碍的原因,但光上海就有400万无业人士?
中国版《约会》口碑不错,据媒体报道,该剧由于原作编剧古沢良太和制作人成河宏明亲自监工,在叙事结构(非线性叙事、采用插叙、倒叙)还有人物性格设定、场景道具配备都遵循了跟原作基本一致的风格。所以翻拍作质量不错也是理所应当。
该剧开播以来,关于男主“高等游民”的身份是否合理、在中国是否能找到培育的土壤,是观众的主要争议点所在。
在日本,这个称谓有几百年的历史,是日本“特产”之一,源自明治时代日本大力扶持制造业、大量文科生就此失业才赋闲在家,之后夏目漱石的小说《从此之后》发表,才有了“高等游民”这一正儿八经的称谓。
据资料显示,目前日本约有100多万年轻男性“蛰居”(hikikomori)家中,“蛰居”的定义是半年(或更久)不接触社会、待在家中。
中国也有不少这样的无业人士,但“高等游民”这个词确实属于空降、让许多观众感到不适应。为此,该剧努力找到了很多本土化的根据,例如第6集中,心理学家就道出目前仅上海一城,就有超过400万无业人士的事实。
而且,在原版和中国版中,男主从小时候的热情开朗到成年后的社交障碍,都有比较详细的原因阐释(此处不便剧透),可以说他不外出工作是事出有因。
不过,相比日本有庞大的“高等游民”人群基数打底、比较容易让人信服,中国的社会文化和职场文化,确实会让绝大多数观众很难接受男主这般心安理得“啃老”,鼓励勤奋、劳动、自食其力创造财富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也难容这样的男主角。
该剧“惊世骇俗”的地方还不止这一点,男女主角的结合也一直是基于一种无爱婚姻的契约关系(当然观众会认为两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犀利的嘴炮台词背后,也认真探讨了男主内女主外、男啃老女挣钱的夫妻相处模式是否可行,这种有悖常理的观点恰恰是该作品的亮点,它在一定层面反映了影视作品的多元与包容。
别只看着外国剧丧,国剧也曾有“丧”时代
其实,我国观众对于这种“丧”文化的确情有独钟。几乎每个人的手机里都会有一张《马男波杰克》的截图表情包,工作生活中遇到碧池想怼人,就甩这张?
遇到毒舌的人,就可以甩《破产姐妹》里这张?
“恶毒”但写实的台词是最吸引观众“入坑”这些电视剧的直观原因,但小娱认为,除了金句台词可以做表情包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这些电视剧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城市里的非主流人群:有过气中年明星、身无分文还要开cuptake店的打工姐妹花、一个“自甘堕落”的单身女人……当然还有很多作品是关怀LGBT群体的佳作。
而最近热播的日剧《四重奏》,同样是描绘四个身份各异、有不同的故事但对音乐有同样热爱的男女在一起组乐队的故事,一位日剧迷甚至在微博上盛赞“在日剧全面逼婚的时代,只有坂元老师(该剧编剧)是我们坚定的盟友”。
如今的日剧确实相当多都在讨论婚恋问题,落点也大多落在“老老实实结婚生子才是正途”的统一结局上,例如2014年的热剧《昼颜》的大结局,就被不少网友诟病“谈了十几集唯美的恋爱最后还是要强硬地被回归家庭”。
仅就《昼颜》这部剧来说,编剧摇摆不定的立场使观众感到无奈。不过,小娱绝不是要鼓励出轨,而是从电视剧这门艺术来说,前后落点不一,会使得一部剧的艺术成色有所折损。
然而,日剧确实也出品过许多不着力于展现结婚生子惯常路径的电视剧,例如同是2015年初播出的《问题餐厅》(该剧同样被中国公司买下翻拍),讲述离婚妇女、被公司辞退的女学霸、与家人有隔阂还有社交障碍的主厨女孩、甚至还有喜欢男扮女装的“易服癖”等年龄不一、身份各异的女性聚在一起开设餐厅的故事。
上述的这些外国电视剧,都在我国的社交平台上引发过热烈回响,尽管观众无法在电视机和正规的视频平台上观看,却丝毫不损这些电视剧的火爆。说到底,我们并不是刻意喜欢“三观不正”的电视剧,而是喜欢展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的作品。
日剧《我的危险妻子》也曾在我国走红,同是家庭伦理剧,为何这部日剧会比我国很多生活剧更受年轻人的喜爱和追看?因为这部剧展现的是家庭关系里夫妻双方的暗自角力,从中传达出个人的自我成就与毁灭,令人慨叹,进而重新自我审视。
年轻人对“丧”这种文化的喜爱,时常挂在嘴边的自嘲,其实更多的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解压方式,传达的只是某种生活状态而不一定是价值观的站队;而在某些时候,适当放低姿态、首先自我开涮则是一种拉近关系的社交辞令。
但年轻人之所以喜欢这些丧丧的影视作品,小娱认为,还是因为这一代的年轻人天生反感整齐划一的价值观的洗脑,追求的是一种美剧式的“即使站在污泥里但也能仰望星空”的自在选择。
这么说起来,似乎我们现在的观众都太“崇洋媚外”、不待见国产剧了,其实不然,就在五年前、十年前,国产剧也曾有过一些异于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表达。例如前段时间微博上走红的一段台词?
这段台词出自2007年的电视剧《天道》,王志文饰演的儿子在劝说老母亲放弃“养儿防老”这种迂腐的观念。分享这段台词的微博转发达到了3万多,评论也多达4000多,网友们纷纷表示很有共鸣,更有不少人说“现在的电视剧怕是再也没有这样的思想表达了”。
一部十年前的电视剧重新被挖坟竟然能引发那么多回响,这恰恰反衬出当前影视作品在思想表达上的贫瘠和多元性的缺乏。每年的春晚和各种公益广告,都在清一色地鼓励“常回家看看”,煽情地展现子女离家闯荡后、独居家中的老父老母的心酸,“时间都去哪儿了”唱了好几年……
然而,大张伟对《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的一番调侃却意外走红↓
大张伟说:“感受年轻,60岁也可以感受年轻啊,60岁想跳槽你就跳去啊,想吃变态辣鸡翅你就吃去啊,谁拦着你了?我特别反感这种情绪,自艾自怜。”
话糙理不糙,其实他的言下之意就是:年轻是一种心态,与年龄无关,反对清一色的情感绑架和道德绑架,也算是说出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声。
“我已然是个废物了”,为何我们收藏了超多丧丧表情包?
《约会》中国版导演田晓威曾在一次采访这种表示,这部剧里没有以往都市剧中惯常的柴米油盐的困惑,或者婆媳矛盾这类琐事,而是要探讨生存底线之上的问题。
“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生活上的困惑渐渐不是生存底线的问题,而是很利益化、个体化。我和同龄的朋友们聊,我们都属于不能说有钱但脱贫了的人群,对于生活的困惑越来越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田晓威说。
田晓威的话正好道出了“丧”文化之所以在这个时代大肆流行的原委。以《约会》为代表的“丧”文化影视作品的红火,其实是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衍生产物。
据社会学家分析,每一次社会大动荡结束之初的和平年代,年轻人中容易产生一种迷惘、对前路感到未知的普遍情绪。出生于和平年代,又遇上了互联网第一次腾飞,他们从小就知道世界上有“1万种活法”,而自己完全没必要被洗脑成整齐划一的样子,尊重个性,放飞自我成了这个时代主要的话题。
从“屌丝”这个不那么悦耳的称谓开始,我们喜欢自嘲、自黑,坦然地承认自己是个“废物”,大大咧咧地自陈不想上班,绝望地表示“早上睡不醒、晚上不想睡”,对富二代们不吹不黑,只会调侃自身与其的距离是“光年那么远”。
但选择变多了,反而更容易找不到方向。学业有成的年轻一代面临生活、事业、家庭的多方压力,社会阶层流动趋于固化后,其割裂程度也远超想象。向上的阶梯遥不可及,三观随时被刷新,感到迷惘的同时又不知如何放纵自己。
所以很多人在《马男波杰克》中找到了认同:那个中年过期、发福的肚子微微隆起的种马,抽烟酗酒,没有片约,乱搞构成了他的下半生。但就是这样丧逼的人物,让我们感同身受,在这个快速变化、稍纵即逝的世界里,你有太多报复与无奈,自恋与焦虑,很多时候只能自欺欺人的逃避,用自黑与冷嘲热讽来掩饰内心的虚弱与惶恐。
导演田晓威形容的“不能说有钱但脱贫”,精准地勾勒出如今相当多90后的普遍生存状态,我们既没有富得流油,像马云一样日理万机、无暇胡思乱想;也不会穷得揭不开锅、只为生计打拼,于是有很多闲暇思考生存的深层意义,便成了这一代年轻人热衷于探讨的话题。
所以小娱其实挺庆幸,如今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开始反映“丧”文化这种时代症候群,与其说是满满的负能量,倒不如说是通过光影镜像的映射让我们来审视人生,进而完成对自我的治愈。毕竟鸡汤和毒鸡汤喝多了,来份豆汁提神也不错~
【钛媒体作者:娱乐资本论(yulezibenlun),作者/红拂女,编辑/曹乐溪】